1931: 保时捷设计工作室诞生 1931年4月25日,"斐迪南·保时捷博士有限责任合伙公司——发动机与车辆制造设计与咨询机构"正式注册成立。初创团队12名先锋工程师在斐迪南·保时捷带领下,全面开启汽车工程探索。该设计工作室不仅奠定保时捷品牌基石,更孕育出汽车工程领域的远见力量——保时捷工程。后续业务分离确保斐迪南初创精神得以传承,持续为客户输出突破性工程方案。此后数年,斯图加特工程中心相继诞生汽车联盟大奖赛赛车、大众甲壳虫等传奇车型,成为德国汽车工程重要发源地,同时推动德国大众汽车普及进程。

1934-1948:奠定保时捷工程传奇 斐迪南初创团队的技术积淀在本阶段结出硕果,确立保时捷向跑车制造商转型的工程基因。重要成果包括1934年大众甲壳虫、1937年Type 80速度纪录车与Type 110拖拉机,以及1948年首款保时捷跑车356的诞生。

1981-1990: 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纪元 保时捷延续斐迪南开创精神,九十余年持续为客户提供技术创新。里程碑包括:1981年为空客设计未来数字驾驶舱、1980年代初为林德打造获奖叉车、1983年研发迈凯伦F1冠军引擎TAG涡轮发动机,以及1990年协同戴姆勒-奔驰完成梅赛德斯W124轿车设计验证总装。这些成就印证保时捷不仅是跑车制造商,更是值得信赖的工程合作伙伴。与林德始于1980年代延续至今的合作,完美诠释保时捷工程作为创新导向型开发伙伴的长期价值。

1994:中国市场战略车型研究 北京国际家庭轿车研讨会上,保时捷发布专为中国市场研发的C88研究项目。此概念车开启保时捷工程在华三十年深耕历程,建立深刻理解中国市场需求的专业能力,持续驱动区域创新合作。该车型规划三门经济版、四门标准版与豪华版三种配置,聚焦简易生产工艺、高品质标准与车辆安全性的工程目标。

1996:保时捷工程服务公司创立 1996年10月保时捷工程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斐迪南初创工作室的工程服务传统终获独立实体承载。此举强化技术解决方案输出能力,拓展跨行业开发合作。比蒂格海姆-宾辛根自此成为重要项目中心。

2001:捷克技术中心建立 2001年,保时捷工程(Porsche Engineering)在捷克共和国设立了全新研发中心,专注于复杂的技术计算与仿真。此次扩展至布拉格(Prague),不仅增强了保时捷工程的技术能力,还引入了更多专业人才和尖端技能,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工程研发实力。布拉格分支的成功运营推动了保时捷工程在捷克的进一步扩张,最终促成了第二个分支机构的建立——该机构位于俄斯特拉发科学技术园区(Ostrava)。这一扩展充分体现了区域技术投资对于强化保时捷工程全球服务网络的重要性。如今,俄斯特拉发团队不断壮大,主要专注于软件与硬件开发、汽车电子系统集成等领域。这一专业能力在保时捷工程的全球一体化工程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捷克团队不仅与保时捷工程全球各地的同事保持紧密协作,还受益于与捷克俄斯特拉发大学(University of Ostrava)和布拉格知名高校的长期合作关系,其中部分合作可以追溯至1996年。

2001:保时捷工程集团成型 2001年,保时捷工程集团有限公司(Porsche Engineering Group GmbH)在魏斯阿赫(Weissach)的保时捷研发中心正式成立,作为保时捷工程服务领域的核心控股公司,延续并发扬保时捷深厚的工程技术传统。这一组织架构的建立,使保时捷工程在国内外的各个分支机构能够与魏斯阿赫研发中心紧密联动,并通过高效的信息交换和项目团队间的协同合作,确保集团具备必要的协调能力、网络化运作模式以及跨学科创新思维。这一体系的完善,使保时捷工程能够顺利且高效地执行客户项目,确保卓越的工程开发成果。

2002:哈雷戴维森革命引擎 2002年,作为开发合作伙伴,保时捷工程以代号“Revolution Engine”(革命发动机)为美国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Harley-Davidson)的“V-Rod”车型研发了一款全新的V2发动机。这一项目充分展现了保时捷工程将保时捷级别的品质与创新能力赋能其他历史悠久且享誉全球的品牌的实力。通过向哈雷·戴维森提供先进的工程技术,保时捷工程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的行业声誉,为各行业提供卓越的解决方案。保时捷的工程师们基于一款赛车发动机打造了一台水冷式1,131 cc引擎,这款发动机不仅凭借强劲的性能征服了哈雷·戴维森挑剔的客户,同时也以其震撼人心的排气声浪赢得了广泛认可。

2002:乔治·哈克竞技雪橇 保时捷工程为雪橇名将乔治·哈克尔(Georg Hackl)量身打造竞赛级雪橇装备,创新性实现行进间悬挂阻尼实时调节功能,显著提升弯道速度控制精度。这项技术突破助力"雪橇之王"斩获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银牌,彰显工程技术与竞技体育的深度协同。该合作项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将汽车工程经验与精密机械制造技术跨界融合,验证了保时捷工程在非汽车领域实现性能突破的技术迁移能力。精准控制、专业技术储备与创新工程思维的三维协同,成功打破竞技体育装备的性能天花板。

2007:Cayago Seabob水潜系统 Cayago公司推出的Seabob是一款专为水上和水下运动打造的电池驱动设备,旨在提供极致的水上娱乐体验。2007年,保时捷工程的工程师们为这款水上运动设备开发了三大电子组件: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器以及带有图形显示功能的控制单元。这一项目充分展现了保时捷工程的多元化技术专长,彰显了其在广泛应用领域中,凭借核心技术助力整车开发的卓越能力。

2011: Boxster E电动研究项目 通过"Boxster E"实验室样车,保时捷工程展现了在电动出行领域深厚的技术积淀。该项目印证了企业在创新驱动方面的核心能力,确立了其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引领者地位。这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发样车,既是保时捷工程的重要突破,也推动了电动出行技术的整体发展,巩固了其作为尖端技术合作伙伴与创新枢纽的战略定位。双电机纯电驱动系统(最大功率180kW)配合240kW高压电池组,实现经典跑车级性能表现。中央电池管理系统确保系统安全,并支持30分钟内完成快速充电。这些突破均源自保时捷工程在电动出行领域的技术储备与实践经验。

2012:保时捷收购纳尔多技术中心 2012年,保时捷集团战略收购位于意大利阿普利亚大区的纳尔多技术中心(NTC)。该顶级汽车试验场占地700公顷,配备6.2公里专业操控道、标志性12.6公里环形跑道及尖端测试设施集群,构建起全球领先的整车验证平台。通过全面技术升级,保时捷工程已将NTC打造为高性能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的研发中枢。配套建设的5G专网及莱切软件分部(依托当地优质教育人才资源),印证了该中心作为南欧创新策源地的战略价值。在保时捷工程版图中,纳尔多技术中心兼具里程碑意义与独特战略价值,实现先进汽车技术的集成化开发与验证闭环,持续巩固集团作为行业顶尖技术合作伙伴的权威地位。

2014: 保时捷工程在中国成立 保时捷工程在过去30多年里一直致力于满足中国市场独特的研发需求。随着上海子公司的成立,保时捷工程进一步深化了其在中国多年的深耕布局。这一里程碑不仅彰显了保时捷工程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还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本土化需求,尤其是在高度自动驾驶、互联技术、信息娱乐系统及辅助系统等领域。自此以来,保时捷工程在中国的业务蓬勃发展,扩展至上海和北京两大办公地点,并汇聚了众多专业人才。这一发展充分展现了保时捷工程在关键市场的适应能力和成长韧性,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本地及全球客户信赖的创新合作伙伴的地位。

2014:勒芒耐力赛荣耀回归 在斩获16届总冠军并阔别赛事十六载之后,保时捷携创新研发的919 Hybrid混动赛车重返全球顶级耐力赛事——勒芒24小时耐力赛。保时捷工程在此次回归中扮演关键角色,充分发挥其在电池技术领域的深厚积淀,从机械结构设计到整体系统控制,直至最终测试验证阶段,全程主导完成了LMP1原型赛车组别混合动力电池系统的研发。这一里程碑式成就彰显了保时捷工程作为赛车运动核心创新技术合作伙伴的战略地位。通过助力达成赛车运动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赛事成就,保时捷工程不仅巩固了其在尖端工程解决方案领域——尤其是电池技术维度——的卓越实力与领导地位,更以实践印证了技术创新驱动行业变革的企业使命。

2016:保时捷工程设立罗马尼亚分公司,推动数字化进程 2016年,保时捷工程通过设立罗马尼亚克卢日-纳波卡子公司,成功拓展全球业务版图与数字化技术实力。该研发中心坐落于欧洲知名大学城,保时捷工程罗马尼亚有限公司的成立,彰显了软件开发在现代汽车工业中日益提升的战略价值。此举标志着保时捷工程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突破,成功打造了聚焦软件与人工智能开发的专业技术中心。基于该基地的成功运营,集团于蒂米什瓦拉增设新址,持续强化数字化技术实力,巩固了在创新汽车科技领域的领军地位。

2023-破浪者RS智能冲浪板 保时捷工程与世界纪录保持者、大浪冲浪选手塞巴斯蒂安·施图德特纳(Sebastian Steudtner)合作,运用汽车开发技术优化了“Caçador RS”冲浪板。该项目展示了保时捷工程在汽车行业之外成功应用其专业知识的能力。通过为大浪冲浪这一细分领域提供先进的工程解决方案,保时捷工程展现了其技术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充分体现了其在多个行业提供尖端技术的能力。这款冲浪板专为超过80 km/h的速度而设计,融合了流体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创新技术,包括专利Aero Edges(空气动力边缘)设计,以减少空气阻力,使其最高速度有望达到100 km/h。未来的计划包括集成无人机技术,以精确测量浪高,从而推动大浪冲浪运动的技术边界。

2023:北美战略布局 保时捷工程扩展其全球网络,在美国设立了新的分支机构。新成立的 保时捷工程(美国)服务公司位于洛杉矶附近,专注于开发面向市场的车辆功能以及数字化服务,包括互联技术和信息娱乐系统。这一战略举措增强了公司满足未来需求的能力,通过结合本地市场洞察与其在车辆功能和软件开发方面的丰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